close

「她的名字是瑪蒂徳,中間加個M,就像摩斯碼。」

  《未婚妻的漫長等待》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導演居內(Jean-Pirre Jeunet)改編塞巴斯廷賈畢索
(Sebastien Jeunet)同名原著小說。提到居內不免會聯想到《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因此在某些部分筆者會做兩者的比較。
  若依照筆者以往的方式寫下這篇電影筆記,那麼將會令還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是卻一定會看的人失去觀賞電影的樂趣。所以不同以往,這次不將電影從頭到尾的鋪述一次。(但還是建議,若沒看過電影的話讀到這就按上一頁吧)
  
  如果看了預告片,然後帶著浪漫唯美的心情走進電影院的話,那必將會有所失望。
  故事構築在一對被戰火所拆散的青梅竹馬戀人--瑪蒂徳(Mathilde)與馬涅克(Manech)。不同於《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輕鬆,《未婚妻的漫長等待》稍為沉重了些。而這類的劇情似乎像是封面已經被翻爛了的故事書,《英倫情人》、《戰地情人》、《珍珠港》等等,不用看電影就幾乎可以預見會出現哪些劇情與畫面,而分別只在於演員的演出與特效作成,至多再加入幾段浪漫到不行的經典台詞。但是看了《未婚妻漫長的等待》後,卻讓筆者結實地吃了一記強力左鉤拳,不得不趴在地上反省。擊倒。KO。
  雖然筆者沒讀過原著,但是卻對居內說故事的技巧嘖嘖稱奇。不但保留了這類「烽火佳人式」劇情應有的氣勢與淒美,還多了一份引人入勝的解謎情結。所謂的解謎可不是主要腳色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背景與過去,而是像偵探推理一般,搜尋著真實。
  值得一提的是,《未婚妻的漫長等待》承襲《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唯美鏡頭,像是散發著古典美感,令人嚮往著法國。而音樂方面大概是為了搭配故事整體,不免也比《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沉重了些。相較之下,筆者還是比較喜愛《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原聲帶(感謝友人提供的CD,《吉姆諾貝帝第一章》正播放著)。

 
  時間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一年,瑪蒂德正值19歲。兩年前,她的未婚夫馬涅克被徵召到前線去作戰。如同其他無數的陣亡將士一樣,官方紀錄顯示馬涅克已經在一次戰鬥中為國捐驅。然而,瑪蒂德拒絕相信這個悲哀的消息,若是馬涅克的生命已經消逝,她一定會有預感。瑪蒂德選擇順從自己的直覺,希望這份直覺能引導她找回她的愛人。(摘自電影簡介)
 
  正如電影簡介,瑪蒂德找尋著官方公佈已經死去的未婚夫,既然已經死了,為什麼還需要尋找?因為瑪蒂徳堅信馬涅克還活著,而令她堅信的存活證明,竟然只是馬涅克曾將手掌撫在她的胸口,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僅僅只靠這點希望、僅僅只依賴這份直覺,瑪蒂徳開始尋找馬涅克。
 
  瑪蒂徳像是與自己玩著遊戲:「如果這扇門在晚飯前一直敞開,馬涅克就會活著回來。」、「如果我能先到那轉彎處,如果我趕在汽車前到,馬涅克就會活著回來。」、「如果我數到七,火車沒進隧道、檢票員沒來的話,馬涅克就已經死了。」結果門在晚餐前就關了起來,結果汽車早已先經過了轉彎處,結果數到了七火車仍沒進入隧道,結果是瑪蒂徳輸了這場遊戲,但是卻又不認輸。她仍堅信自己,堅信馬涅克。
  正如瑪蒂徳與自己玩的遊戲一樣。謎底稍微揭曉了一些,瑪蒂徳必須面對現實的質量就重了一點。
  一雙德國軍靴、一只紅色手套、一段不經意的對話、一群毫無關聯性的人與一封暗藏玄機的書信,在這都成了要命的關鍵。同樣的時間與場景經由不同的腳色口述,一點一滴的揭開那藏在背後的真相,當以為結果應該就是這樣的了,誰知道那是竟然假的,然後在假的裡面卻又有真的。筆者巴不得倒帶再重新看一遍有無遺漏掉的線索,然後拿出筆記本與紅筆作註記。反觀瑪蒂徳,真假對她而言似乎不是那麼重要,繼續找下去就對了。
 
  「如果妳哭不出來,妳可以說出來。如果妳說不出話來,那就什麼都別說。可是妳知道嗎?有的時候一旦妳開了口、哭了出來,然後就會比較容易了。妳懂我的意思嗎?不過,妳也可以繼續硬撐著!」
  尋找未婚夫屢次受挫的瑪蒂徳,其實一次也沒有掉下眼淚。只有那麼一次。瑪蒂徳倚著椅背雙手交叉輕放在膝蓋上,流著眼淚,凝望著。
 
  不到最後一刻,永遠無法看清在那些訊息的背後有著些什麼意義,而這些意義到底意味著些什麼。請堅定自己的腳步與信念,找尋自己所認定的真實。
 
  MMM,
  Mathilde mour Manech.
 
  相關資料:
  蕃薯藤電影報(有預告短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は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