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終於明白,真正能夠作為支撐的東西只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已。」

  這是我接觸村上龍的第一部小說。原本想直接將這本書的推薦序貼上來就好了,因為那段推薦序實在達到推薦序應有的任務。畢竟寫在這的感想參雜太多個人主觀意識,而且似乎像是在對什麼對象發牢騷一樣。但如果真的這麼做的話,就沒必要特地跑來這兒看了。所以這也很有趣不是嗎?說不定就是有些人喜歡這種發牢騷的方式噢。不過還是附上連結,可以看看張惠菁對本書的推薦序全文:
《疲憊與希望》

  《到處存在的場所,到處不存在的我》利用八個短篇故事傳達同一個意念。從便利商店傾聽聲音的年輕人、在居酒屋參加聯誼喜歡繪畫的女人,接著是車站,然後到機場離過婚想想成為義肢裝具師的女人。那像是看著一幕幕不停播放運用大量分鏡的電影。而在分鏡本身也傳遞著某種訊息與氣氛,像是在告訴你這是我的思考,這是我的猶豫,還有這是我的決定。


  「要是乖乖聽些人的話,就會變得跟我一樣。我已經沒有力氣再去做什麼了。明明才二十歲,卻已經耗盡了追尋任何目標的力氣。」
  如果生活模式變成一張鋼鐵製的網,然後包覆在好像是它原本就在那個地方周圍。處在那裡面就算什麼事情都不做,也會感到巨大地疏離感襲來。儘管那種無力感總是被故障的接收器識別為力量泉源。當然也有例外。

  「你那種作品論根本沒有人要聽啦,而且,你首先就應該正視自己不被任何人期待的事實吧。不是嗎?」
  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會有特定且具體化的某種東西能夠填滿特定的坑洞吧。但是過多的關注與目光,再加上該死的指示號誌,到底哪個方向才能通往正確的地方啊!

  看來是發太多牢騷了。其實當讀完這本書的每個短篇,都令我有股充滿精力的感覺。
  八個短篇以一個地點或時間為主題,貧乏無奇而且隨處可見的主題,一如生活在那裡面的人們。每個章節的主角在那空間裡觀察著其他人,回想圍繞在身邊的人與事物。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闡述關於生活瑣事。然後總在故事結束做了某個決定。要前往「什麼」的決定。
  總該懷著希望才能活著哪!嗯,絕望也是另一種希望。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說。

  「那,結束了嗎?」

  於是我又想起《Kids Return》在結束前的最後兩句對白:
  「小馬,我們就這樣玩蛋了嗎?」
  「笨蛋真治!現在才要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は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